拆解電子螢幕影響迷思!

「我唔係比佢玩嫁。佢睇片係學野。」

「有乜計姐。佢要睇住片先肯坐定定食飯。」

「我比佢睇果D都係寫明適合0歲。設計得比小朋友,就應該ok啦?」

以上都看似係比小朋友睇電子產品既原因。

但其實電子產品對幼兒嘅影響,遠遠超出其原因或者係內容嘅價值。

所以奶茶爸爸今日想簡單講述下,點解父母應該為電子產品設限?

拆解電子螢幕影響迷思!

最近接觸到唔少小學嘅家庭,都為小朋友沉迷電子產品而感到煩惱。

依D小朋友通常都面對以下問題:

  1. 不善於表達
  2. 對學習失去動機
  3. 親子關係差

以上嘅家庭都有一個習慣,就係細細個以電子產品作為「奶嘴」,作為小朋友嘅「褓姆」。

跟據美國兒科學會(AAP)指引,一歲半前嘅小朋友應該避免使用電子螢幕產品;而最理想係到三歲後先開始比小朋友接觸。

點解父母需要管理螢幕時間?

雖然好多節目都標榜適合所有年齡,而且睇緊電視嘅小朋友好專心好乖,令到唔少家長或照顧者都鍾意以螢幕當褓姆。但螢幕對小朋友嘅影響,可能超過你所想像,甚至會影響長遠嘅學習同管教。

今日奶茶爸爸想打破一D日常迷思,帶你重新認識螢幕產品對小朋友發展嘅影響。

迷思(一) 「小朋友好專心,可以訓練專注力。」

相比日常生活中嘅事物,螢幕產品嘅顏色一般都較鮮豔,變化嘅頻率亦比較快。當小朋友習慣左強烈嘅感管刺激,就會覺得日常生活嘅事物好悶好慢,從而對螢幕以外嘅事物失去興趣。

到時候想小朋友專注係書本嘅時候,佢地就好易會覺得悶,反而集中唔到。

迷思(二) 「比小朋友聽多D,可以學習語言。」

跟據Dr. Patricia Kuhl的研究結果,一歲孩子其實未能夠吸收螢幕產品中嘅對話;嬰兒需要透過真人之間互動黎學習語言。

學習語言除左需要透過聽之外,其實需要透過觀察口型同感受實際變化(如英文“F”有風吹出黎),以更好掌握正確讀音。但大部份兒童節目都係以卡通或CG型式,唔能夠比小朋友充分理解發音嘅方式。

迷思(三) 「我只係想佢乖乖地坐喺到……」

當我地睇螢幕,大腦會因為螢幕嘅感觀刺激,製造大量嘅開心因子 “多巴胺”(Doplimin)。而大腦會不斷追求更多的多巴胺,讓自己繼續處於興奮的狀態。

咁樣不但會好自然令小朋友想越睇越多;當螢幕時間完結,導致多巴胺來源中斷,會容易為左追求同等份量嘅多巴胺,反而誘發小朋友失去控制、亂跑亂跳嘅情況。

係科技嘅趨勢下,接觸螢幕產品係在所難免。

而且運用恰當的確能夠拓展孩子嘅視野。所以父母又唔洗一味嘅「唔比」,而係要適當地管理。

當然,要管理小朋友嘅螢幕時間前,我地都需要以身作則,管理自己嘅螢幕時間。當我地喺家中能夠擺低手機,就會發現,原來我地都可以有好多親子時光。